新华社上海9月16日电(李志石)科技部“十二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无人遥控深海机器人(ROV)、拖体等设备用铠装缆”研究项目正式启动,这一有望打破国际垄断的科研项目由总部设在上海的中天科技集团牵头承担。
这是国家“863”计划实施以来,第一个交给光电线缆企业的科研项目,也是民营企业承担的第一个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据介绍,深海机器人(ROV)和拖体设备用铠装缆技术具有动力传输、光纤通信、铜缆通讯、遥控指令传递、视频影像传输、ROV/拖体收放承载等综合功能,具有较高的强度/重量比、灵活的弯曲特性、优良的耐腐蚀、耐磨损和反复收放能力。长期以来,我国无论是新上ROV、拖体的配套缆,还是其运行和维护用缆,基本依赖进口。国内相关研制单位少,配套技术水平低,对铠装缆的设计、分析、制造、检测、海试等关键技术研究尚属空白,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海洋技术的发展。
上海交通大学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任平研究员认为,自主研制深海ROV、拖体等设备用铠装缆技术,是我国深海资源开发战略的需要,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技术研究。
中天科技集团总工程师、中天科技研究院海缆研究所所长谢书鸿表示,铠装缆技术含量高,集成程度高,制造装备和制造难度大,虽然难以形成标准化、批量化生产,但这是一项深海通用技术项目,中天科技作为高新技术企业,应该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积极组织实施这一科研任务。
据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院长许惠平介绍,作为深海ROV、水下拖曳系统与母船的连接件,我国在中性缆和金属铠装缆的研制、检测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尚未突破水深500米ROV用中性缆、水深500米拖体用金属铠装缆和水深4500米深海ROV用金属铠装缆的关键技术和制造工艺,相关制造、检测、海试领域均为空白。
据了解,中天科技承担的这一课题将采取科研单位与生产单位相结合等方式,组成产—研—用联合体。即由制造企业牵头,联合上海电缆研究所和深海ROV、拖体等设备用铠装缆用户单位--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通过“应用了解—研究—试制—试验—再研究—再试制—再试验”的过程,开展深海ROV、拖体等设备用铠装缆关键技术研究,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培养掌握深海ROV、拖体等设备用铠装缆设计、制造、检测、规范化海上试验等关键技术的技术人员,逐步建成我国各类海洋仪器用铠装缆的设计、制造、检测基地,为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配套。
网址链接:http://sh.xinhuanet.com/2011-09/16/c_1311414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