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数字经济改变中国
2018-01-05

走过2017,中国经济稳中向好。迎来2018,中国经济如何实现更好发展?

谋划好、发展好数字经济,是新时代的响亮回答。

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22.6万亿元,同比增长18.9%,占GDP比重达到30.3%,对GDP的贡献已达到69.9%。2017年,这一数字还在以惊人的速度攀升,数字经济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产业转型的重要引擎。

随着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爆发,制造业、消费等领域都在发生“数字蝶变”。2018年,数字经济将不断刷新中国面貌,创造新的可能。

数字经济激活中国经济新动能

2017年,数字经济成为党政工作和媒体报道的高频词,热度不断攀升。

3月,数字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7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制定发布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战略纲要。

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构建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推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按照测算,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32万亿元,占GDP比重35%,到2030年,数字经济占GDP比重将超过50%,全面步入数字经济时代。

在数字经济这一巨大的蓝海市场面前,制约人们的只有想象力。

1992年,美国通用电气洽购海尔时,谁能想到,20多年后,海尔却收购了通用电气的电器业务,并且输出了自己原创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工业互联网管理模式。

过去,当中国企业到硅谷“朝圣”时,谁能想到,如今共享单车风靡了一个又一个国家。当年,支付宝日交易量几万笔时,设定的日交易量上限为一亿笔。谁又能想到,后来每秒就要处理十几万笔,不得不重新规划架构、技术升级。

“对数字经济的想象力一定不能够太小。”在近期举行的2017数字经济(中国·成都)峰会上,经济学家侯云春指出,国内数字经济已经体现出比重大、增长快和贡献大等三个特征。随着数字经济在各个领域更广泛的应用,技术创新的要求就会越来越迫切,技术创新的作用就会越来越重要。谁重视数字经济,谁就把握了现在和未来。

数字经济拓出行业发展新空间

数字经济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信息产业自身;二是产业数字化,即传统产业应用数字技术带来的经济增量。信息通信业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力量。

目前,中国网民超过7亿,拥有世界前三家电信运营商,世界四大电信设备供应商中占了2家,世界十大互联网企业占了4家,世界领军光纤生产商是中国企业,同时还是无人机操控行业的佼佼者。我国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强大的网络优势、用户优势与技术创新优势。

2017年7月底,李克强总理到三大电信运营企业考察时表示,近年来我国信息消费、移动支付交易、电子商务规模等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数字经济发展潜力巨大。要顺应“互联网+”发展潮流,积极培育壮大云计算、物联网、智能终端等新兴信息技术产业,并向各行各业广泛渗透,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传统产业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可以说,总理已经向信息通信行业发出了助推数字经济的动员令。

从国家到地方,数字经济都已成为重大发展战略。2017年以来,贵州、江苏、安徽等多个省份陆续发布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规划。

贵州省提出,到2020年,数字经济主体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数字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和推动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

江苏省则提出,到“十三五”末,数字经济总量达5.8万亿元,到2025年,数字经济主导地位基本确立,总量达14.5万亿元。

而在这些地方数字经济重大规划,无不期待信息通信业的发力。

随着大数据、智能制造成长为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新引擎,互联网公司与制造企业将传统产业与数字经济的结合部,特别是工业互联网作为创新发展的主攻方向。

2017年11月22日,阿里云在广州启动工业互联网云平台,以ET工业大脑持续与广东制造业融合,推动广东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升级。鸿海精密董事长、富士康集团总裁郭台铭表示,未来最看好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结合的领域。富士康宣布拟分拆工业互联网子公司上市。在方兴未艾的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中,信息通信业亟待重新定位,继续扮演好网络建设者、运营支撑者的角色。

刚刚闭幕的工业和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2018年,将推动出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指导性文件,鼓励发展共享经济。实施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支持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智能传感等技术研发和综合应用,丰富发展高端智能产品。加快发展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实施“芯火”创新计划和软件“铸魂”工程,研究出台新形势下鼓励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举措,无疑为正高速前行的数字经济战车增添了强劲燃料。(文章来源:人民邮电报)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