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天科技与华北电力大学建立战略合作关系
2009-04-13

4月9日,中天科技与华北电力大学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暨“中天科技”奖学金颁奖仪式在华北电力大学科学会堂举行。   

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郝英杰、学生处处长汪庆华、校企合作办副主任褚景春、学生处副处长柴大鹏,中天科技集团副董事长丁铁骑、董事长代表扬日胜、副总经理李海全、薛驰出席了签约仪式。仪式由校企合作办副主任褚景春主持。   

学校党委副书记郝英杰和中天科技集团副董事长丁铁骑分别代表双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天科技集团将为华北电力大学学子提供奖学金,来支持该校部分优秀的学生完成学业。   

2007—2008学年度,华北电力大学有60名学生获得“中天科技”奖学金资助。仪式还为北京校部的30名同学获奖学生颁发了获奖证书。   

中天科技集团副董事长丁铁骑发表了题为《产学携手 共创美好未来》的讲话,简要介绍了中天科技集团的发展历程和主营项目,表示非常愿意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公司合作,持续不断地推进科技创新。他希望双方在今后的合作中紧密联合,共享优势资源,持续不断地推进产业科技创新,实现企业与学校双方的共赢,共同为“产业兴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郝英杰副书记代表华北电力大学对中天科技集团的支持表示感谢。他对中天科技集团给予了高度评价:作风朴实,支持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不求回报;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发布了我国制造业首家社会责任报告;目标远大,具有“产业报国”的远大理想和“产业报国”的企业价值观。他希望校企合作双方能够紧密的联系,在更多领域开展合作,并尽早结出丰硕的果实。   

中天科技集团一行还与有关院系专家进行了座谈。 

新闻链接:   

华北电力大学(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简称华电、华北电大, 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教育部与由国家电网公司等七家特大型电力企业集团组成的校理事会共同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创建于1958年,原名北京电力学院,1969年迁至河北,后更名为华北电力学院。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1995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华北电力学院和北京动力经济学院合并组建华北电力大学。学校校本部设在北京,分设保定校区,两地实行一体化管理。   

学校专业设置比较齐全,教学、科研条件比较完备,博士、硕士与本科教育层次兼备,并与高等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已基本形成了以工为主,工、理、文、经、管、法等相结合的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专业布局。目前,学校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1个北京市能源发展研究基地(文科);设有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个博士点专业(其中,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电气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52个硕士点专业、54个本科专业、4个二学士学位专业,有MBA和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现占地1609亩,建筑总面积79万余平方米,固定资产21亿多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近3亿元,图书馆藏书150万册。   

学校共有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工商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数理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可再生能源学院、核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1个学院。   

全校共有教职工2835人,在编专任教师1519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3人、博士生导师83人,正教授290人,副教授497人。形成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博士生导师为学术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学术骨干,具有良好师德和较高教学科研水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目前,以李成榕教授为带头人的“电力系统保护与安全战略防御”与以刘宗德教授为带头人的“电站设备状态监测与失效预防” 共2支团队入选“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2006年,以刘吉臻教授为第一主研人的“火电厂厂级运行性能在线诊断及优化控制系统”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学校坚持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发展道路,始终把人才培养质量作为立校之本,现有各类在校生35767人,其中研究生5316人,本专科生18397人,成人在校生1万余人,外国留学生100余人。此外,以学校为主创办的科技学院(独立学院)有在校生3388人。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8万余名毕业生,他们中许多人已经成为相应领域的优秀拔尖人才,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的骨干力量,为国家电力工业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中唯一的以电力为学科特色的大学,学校始终关注国际电力学科研究领域的前沿和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不断推动电力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学科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以国家级重点学科――“热能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为主的能源、电力相关学科在多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水平,部分领域的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形成了理论研究与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发展相结合的鲜明特色,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技术密集型产品累计创产值近20亿元。学校大力加强学科研究平台建设,建成了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扩建和改建了一批专业基础和基础实验室,具备了承接大型、高水平研究项目的能力。学校十分重视学科建设,近年来根据合理布局,强化特色、突出重点、建设平台的原则,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在优先发展动力学科、电力学科、管理工程学科的同时,积极扶植人文学科,全力推进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环境科学,拓展水电、核电、风电等新型洁净能源学科领域,积极响应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规划,成立了国内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整合各新能源学科力量,逐步形成并深化了“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特色办学体系。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建设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推荐新闻